肌肉萎缩的早期症状 神经科的那些病例:少年型肌萎缩侧索硬化

来源: 2018-10-27 08:27

开始呈现右下肢无力、跛行、上下楼梯困难,1 个月后呈现右上肢无力,伴右下肢萎缩,无肉跳;右侧肢体无力继续加剧,伴肌肉显着萎缩,无肢体麻木。出世史正常,既往史无特别,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否定近亲婚配史,否定遗传病宗族史。

体格检查:神清,言语明晰,对答贴题,定向力、记忆力和计算力正常,无舌肌萎缩及纤颤,舌肌顶颊肌力 5 级,其他颅神经未见阳性体征,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 4 级,远端肌力 3 级,右下肢近端肌力 4 级,远端肌力 3 级,左边肢体肌力 5 级,双侧下颌反射活泼,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掌颏反射阳性,双侧 Babinski 征、Chaddock 征阳性。四肢深浅感觉检查正常。


图 1 定位确诊思路


图 2  定性确诊思路

患者神经传导测定示上、下肢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正常,针极肌电图呈广泛神经源性危害(脊髓颈段、胸段、腰骶段分配肌肉均可见很多自发电位和宽时限、高波幅的 MUP),进一步行血生化示 CK537 IU/L(参考值 22-270 IU/L),血甲状腺功用、本身免疫抗体、肿瘤标志物、副肿瘤抗体均正常。

脑脊液惯例、生化、细胞学正常,肺部 CT、腹部彩超等检查未见显着反常,颈椎、腰椎 MRI 未见显着反常,颅脑 MRI 见双侧中脑大脑脚和内囊后肢 T2 序列、FLAIR 序列高信号(见图 3)。


图 3 颅脑 MRI

具体的辅佐检查扫除其他辨别确诊后,考虑 ALS 的确诊,鉴于患者发病年纪小,病况发展敏捷,症状不典型,行 ALS 相关基因检测发现 FUS 基因已知的致病骤变 p.P525L 基因骤变,患者的爸爸妈妈未检测出该骤变,证明该骤变为新发(de novo)骤变。

该患者病况发展敏捷,发病 1 年即四肢瘫痪,日子不能自理,发病 2 年后死于呼吸衰竭。

终究确诊:少年型肌萎缩侧索硬化(FUS 基因 p.P525L 骤变)

根据本病例的问题:

1、ALS 见于哪个年纪段的人群?

流行病学材料显现 ALS 的发病率跟着年纪添加而升高,发病顶峰是 50-75 岁,75 岁后发病率下降。但是 ALS 并非只见于中老年人,文献报导中最小发病年纪仅为 4 岁,最大发病年纪 89 岁。

一般来说,宗族性 ALS 的发病年纪要比散发性 ALS 更小,近年来跟着基因检测的临床使用,越来越多带着基因骤变的宗族性和散发性少年型 ALS 见诸于报导。因而,不能由于发病年纪小而扫除 ALS 的确诊。

2、少年型 ALS 的首要致病基因与成年起病的 ALS 的致病基因有何差异?

遗传学研讨发现,成年起病的宗族性和散发性 ALS 的首要致病基由于 C9orf72 基因、SOD1 基因、FUS 基因和 TARDBP 基因。少年型 ALS 是指患者发病年纪小于 25 岁(更严厉的规范是小于 18 岁),近年来的遗传学研讨发现少年型 ALS 可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临床表型:

一种大都有宗族史,病况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相关致病基因首要是 ALS2、SETX 和 SPG11;

而别的一种类型可无宗族史,病况发展敏捷,病程较短,大都在发病数月到 2 年内逝世,相关致病基因首要是 FUS 和 SOD1 基因。

3、ALS 患者为何会呈现 CK 升高?

血 CK 升高是肌肉危害的相对特异性目标,临床上常以此辨别肌肉疾病和周围神经病,但是适当部分 ALS 患者也可呈现血清 CK 的轻-中度升高(一般低于 1000IU/L)。

其或许原由于:疾病引起肌肉代谢紊乱,导致线粒体中的内源性 ATP 活性添加,CK 发生添加,一起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其分配的横纹肌萎缩,肌纤维危害引起血清 CK 的升高。因而,ALS 患者血 CK 升高的水平反映了患者肌纤维萎缩的程度和速度,也直接反映了运动神经元变性的程度。研讨发现血 CK 水平低(低于 200IU/L)的 ALS 患者生存期更长。

4、点评上运动神经元危害的办法有哪些?

ALS 的确诊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断定是否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危害及其存在的体区,现在的确诊规范都是以上运动神经元危害体征作为规范。

提示上运动神经元危害的体征在延髓段包含眼轮匝肌反射、下颌反射活泼或亢进,掌颏反射阳性和假性球麻木;颈段包含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反射活泼或亢进,Hoffman 征、Rossolimo 征阳性;胸段首要是腹壁反射削弱或消失;腰段包含膝反射、踝反射活泼或亢进,髌阵挛或踝阵挛,Babinski 征、Oppenheim 征、Chaddock 征、Gordon 征等病理反射阳性。

需求特别指出的是,显着无力或萎缩的肢体腱反射保存也是上运动神经元危害的依据。

经过三重经颅磁影响技能(TST)对 ALS 患者行运动诱发电位(MEP)也可评价上运动神经元危害。

研讨发现 ALS 患者 TST 波幅比下降、中枢运动传导时刻 (CMCT) 延伸、MEP 潜伏期延伸、静息运动阈值(RMT)增高,这其间尤以 TST 波幅比最为灵敏,即便是不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危害的患者亦呈现 MEP 的反常,提示 TST 有助于发现 ALS 患者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危害,为临床前期确诊供给依据。

部分 ALS 患者颅脑 MRI 可见放射冠、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和延髓锥体等锥体束走行径路在 T2 序列和 FLAIR 序列呈高信号,提示锥体束变性;印象学研讨还发现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危害体征的 ALS 患者 MRS 中心前回 NAA 值或 NAA/Cr 比值较对照组显着下降;DTI 显现 ALS 患者内囊后肢 DA 值较对照组显着下降。

可见,印象技能也有助于发现 ALS 患者的上运动神经元危害。

但是,神经电生理和印象学发现的上运动神经元危害对 ALS 的确诊价值还有待更多的大样本研讨来评价。

5、FUS 基因致病的首要机制是什么?

FUS 基因编码的 FUS 蛋白是一种多功用 RNA/DNA 结合蛋白,该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都有表达,触及很多的细胞加工进程,包含细胞增殖、DNA 修正、转录调理,以及 RNA 和 micro-RNA 的加工处理。

有关 FUS 骤变的致病机制现在没有清晰,比较或许的两种机制是 FUS 骤变经过影响 DNA 和 RNA 代谢进程,或许骤变 FUS 蛋白从细胞核异位到细胞质中,构成聚合物而取得毒性,导致神经元的损害(图 4)。


图 4 骤变 FUS 蛋白从细胞核异位到细胞质中

6、不同基因型的 ALS 有何首要差异?

现在现已发现 20 多种基因骤变与 ALS 相关,这些基因的骤变除了能够导致典型的 ALS 外,还可有一些特别的临床表型,常见的 ALS 基因型的临床表型如下表:

基因

FALS 基因座

遗传方法

临床表型

SOD1

ALS  1

常显, 常隐

ALS,PMA,  少年型 ALS

ALS2

ALS  2

常隐

少年型 ALS,  婴儿型 HSP

SETX

ALS  4

常隐

少年型 ALS,  dHMN, AOA2

SPG11

ALS  5

常隐

少年型 ALS,  HSP

FUS

ALS  6

常显, 常隐

ALS,  ALS-FTD, FTD

VAPB

ALS  8

常显

ALS,  PMA

ANG

ALS  9

常显

ALS,  ALS-FTD

TARDBP

ALS  10

常显

ALS,  ALS-FTD, FTD

FIG4

ALS  11

常显, 常隐

ALS,  PLS, CMT

OPTN

ALS  12

常显, 常隐

ALS,  FTD

ATXN2

ALS  13

-

ALS,  SCA2

VCP

ALS  14

常显

ALS,  FTD, IBM, PDB

UBQLN2

ALS  15

X 连锁

ALS,  ALS-FTD, 少年型 ALS

SIGMAR1

ALS  16

常隐

少年型 ALS,  dHMN

CHMP2B

ALS  17

常显

ALS,  FTD

PFN1

ALS  18

常显

ALS

C9orf72

ALF-FTD

常显

ALS,  FTD, ALS-FTD

MATR3

-

常显

ALS,  远端型肌病

CHCHD10

-

常显

ALS,  FTD, 小脑共济失调, 肌病

SQSTM1

-

常显

ALS,  FTD, IBM, PDB

HNRNPA1

-

常显

ALS,  FTD, IBM, PDB

HNRNPA2B1

-

常显

ALS,  FTD, IBM, PDB

TBK1

-

常显

ALS,  FTD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AOA2,共济失调伴眼动失用 2 型;CMT,腓骨肌萎缩症;dHMN,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FTD,额颞叶发呆;HSP,遗传性痉挛性截瘫;IBM,包容体肌病;PDB,paget 骨病;PLS,原发性侧索硬化;PMA,进行性肌萎缩症;SCA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2 型。

参考文献:

1.Swinnen B, Robberecht W. The phenotypic variability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4;10:661-70.

2.Orban P, Devon RS,Hayden MR, Leavitt BR. Chapter 15 Juvenil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 edited by PJ Vinken and GW Bruyn.
2007;82:301-12.

3. Li HF, Wu ZY.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2016;5:3.

4.Zou ZY, Liu MS, LiXG, Cui LY. The distinctiv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LS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 2015. doi: 10.1136/jnnp-2015-311654.

5. Zou ZY, Liu MS, Li XG, Cui LY. Mutations in FUS are the most frequent genetic cause in juvenile sporadic ALS patients of Chinese orig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 2016;17:249-52.

6.Furtula J, Johnsen B, Frandsen J, Rodell A, Christensen PB, Pugdahl K, et al. Upper motor neuron involvement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evaluated by 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and diffusion tensor MRI.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3;260:1535-44.

7.Rafiq MK, Lee E, Bradburn M, McDermott CJ, Shaw PJ. Creatine kinase enzyme level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serum creatinine and lean body mass, and i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6;23:1071-8.

点击检查华山神内更多精彩学术内容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代健康 > 品牌头条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