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西藏林芝军分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士兵周国仁,申请就任背崩乡唯一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至此成为一批又一批门巴娃心中“亲爱的周老师”。今年暑假,周国仁的女儿周子涵跟随妈妈到墨脱探亲,了解到更多关于爸爸和他“门巴学生”的故事,也与那群大山里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家里穷放弃大学梦
不能让孩子们从小没书读
2000年的一天,入伍1年零9个月的周国仁正在营门口站岗,忽然瞥见每天的这个时候兴高采烈背着书包去上课的男孩索朗次仁,正牵着骡马背着猪草,无精打采地往家里走。周国仁心下奇怪:索朗次仁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怎么旷课了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国仁从校长口中得知,好几个老师因为乡里的条件太艰苦而选择离开,索朗次仁在班级正是因为没有老师上课,不得已解散了。
高中毕业时,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周国仁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想读书,没书读”的滋味,他比谁都清楚。思前想后,他决定用业余时间,为孩子们辅导授课。周国仁的申请,很快通过了军地的考察和批准。他正式成为背崩乡希望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一代就是18年。
2013年的春天,3岁的周子涵第一次到墨脱。那时,周国仁正担任“勇为班”的班主任,负责34名门巴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放学,还有一堆作业等着他批改。别说陪子涵玩了,就是连给她讲个睡前故事都很难。为了“抢”回父亲,子涵连哭带闹地要跟着周国仁去学校。从营区到学校虽然只有1公里,但路况不好,一会儿爬坡,一会儿涉溪,周国仁只好一路背着女儿。
放学回家时,六年级的格桑要背子涵回家。周国仁不让,格桑说:“我在家经常背我妹妹,子涵也是我妹妹!”一路上,哥哥姐姐们一会儿给她唱歌,一会儿给她摘花,子涵开心得前仰后合。
女儿渐渐理解爸爸
“我再也不催爸爸回来”
8岁的周子涵今年来墨脱时已是暑假,可周国仁没多少时间陪她。阿苍村的扎西原本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奶奶常常缺课。考虑到明年他就要小升初,周国仁便决定利用暑假给他补课。那几个周末,每天清晨6点,周国仁便会赶往阿苍村。一路上来来回回,就得花上近10个小时。对于爸爸的“偏心”,周子涵早已没有了“醋意”。她还把专门带来的一个新书包,请爸爸转交给扎西。
那几天,爸爸曾经的学生、已经升至墨脱县城念初中的央央恰好回家。央央比周子涵大6岁,周子涵第一次去学校时,就是跟她坐在一起。央央姐姐告诉她——周国仁当老师第一天就闹了笑话。台上任凭他讲得如何生动,台下的门巴娃们只是呆呆地望着他。课后,周国仁才弄清楚,那是因为孩子们根本听不懂汉语。
为了过语言关,周国仁开始学习门巴语。可门巴语没有文字,学习相当困难。他便用汉语拼音为一句句门巴语注音,边学边记边用,只用了近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这门古老生僻的少数民族语言。解决了语言障碍,新的问题又摆在周国仁眼前——没有门巴语教材。周国仁便自费从内地购买了1至6年级的辅导资料,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起对照编写出了双语教材。
每年教师节,周子涵都会给老师们做贺卡。今年,她多做了一张,寄给远在1530公里外的爸爸——“亲爱的爸爸,我很想你,总怕你不回来。但每次来墨脱,看到哥哥姐姐们都很喜欢爸爸,我就知道爸爸也一定很舍不得他们。我再也不催爸爸回来,我会陪妈妈一起等着你。教师节到了,祝我的‘兵老师’爸爸,节日快乐!”(通讯员 王添昊 记者 刘欢)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