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寻龙诀》上映了。据说,这个才是“正宗的摸金范儿”。
电影《寻龙诀》
正不正宗?我知道,你们在等一个答案。
久等了。专业解密《寻龙诀》,还您一个盗墓的真相——
现在开始。
电影中那些吃人的毒蝇、复活了的日本兵、能把人变成粽子的毒灰、闪着磷火的奈何桥、打开棺椁的圆盘钥匙、能让人看到幻象的彼岸花……它们在现实中竟然是——
当然是瞎编的啊!
《鬼吹灯》、《盗墓笔记》什么的,归根结底都属于奇幻文学、影视作品;要是信以为真,你就真闹笑话了。
比如电影《寻龙诀》虚构了一个辽国公主奥古,她的墓是这样的:
电影《寻龙诀》中的辽国公主墓
而现实中的辽墓,比如著名的河北宣化辽墓中的张匡正墓,是这样的:
宣化辽张匡正墓(前室东西壁分别是茶道图与散乐图)
宣化辽张匡正墓(后室顶部有一副天文图,绘有二十八星宿)
至于“摸金校尉”,这个确实有史可查;不过什么传承至当代,还有摸金符之类,就属于创作者脑补了。
电影《寻龙诀》虚构的摸金符
三国年间,袁绍在与曹操大战官渡前,曾让谋士陈琳写过一篇檄文,痛斥曹操的斑斑劣迹,其中就有写到:“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恭肃。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也就是说,曹操亲自带人盗掘了西汉刘姓诸侯王梁孝王的墓,不仅曝棺露尸、搜刮财宝,还设立了“摸金校尉”这一专门从事盗墓的官职。
巧的是,如今梁孝王墓已经发现,就位于河南永城芒砀山;虽规模宏大,但果然已空无一物。
梁孝王墓
那么电影《寻龙诀》里展示的那些盗墓技术呢? 比如主人公反复强调的“鸡鸣灯灭不摸金”,真实吗?
虽然中国古代的盗墓史迹斑斑可考,但具体的盗墓技术其实并不为外人所知,毕竟盗墓终归是见不得光的事。迷雾重重,便引发后世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想象,促使创作者发明出“倒斗”、“粽子”之类的“术语”,虚构出“黑驴蹄子”等一套“盗墓技术体系”。其实清人袁枚在他的志怪小说《子不语》中,就曾写到盗墓贼请高僧“诵咒百声,棺椁自开”,可见盗墓想象也是自古有之。
也就是说,这些盗墓技术即便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比如灯灭意味着墓中氧气不足,再盗墓确实会憋死),大多也并非真实。
“鸡鸣灯灭不摸金”?
“三言二拍”之《醒世恒言》中收录了一则宋代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里面保存了一例非常难得的中国古代盗墓描写:盗墓贼朱真准备继承爷爷的衣钵盗墓,家人劝他,你爷爷盗墓时尸骸朝着他笑起来,他归来四五日便死了,你不要去了!朱真不听,带上皮袋、挑刀斧头、皮灯盏、盛灯油罐、蓑衣(用来扒平雪中足迹)便下了墓,果真顺利得手;可最后罪行事发,朱真“抵赖不得,一一招伏”,还是被判“拟劫墓当斩”——你看,故事里盗墓贼的手段其实也不玄妙,无外乎还是挖洞盗宝而已。
如果说中国历代盗墓贼真在实践中积累了什么“技术”,那至多也就是“辨土”了。洛阳盗墓贼发明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就已被考古学者吸纳为中国特色的考古工具。
各式洛阳铲
解放后,政府赦免了一批盗墓贼的劣迹,让他们戴罪立功,为考古服务。一些“盗墓高手”的洛阳铲本领,确实帮助考古学者准确判断出了一些地下的遗存情况,提高了考古发掘的准确性,确保了文物安全。
必须要说的是,洛阳铲不是发掘工具,是钻探工具!使用者用其将地下的土层钻出一段,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即可判断地下的遗存情况;这个过程有点像地质学者在南极采冰芯,实际发掘还是要用铁锨、手铲等工具的。
所以说,《万万没想到》中王大锤的这种“挖法”,就实在是“万万没想到”了。
《万万没想到》中王大锤使用洛阳铲
对了,既然是电影《寻龙诀》,那“寻龙诀”这项所谓的“盗墓技术”又是真是假呢?
胡八一口中总是念叨着那四句“寻龙诀”: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同时他手里还总拿个“风水罗盘”,罗盘的指针自己一转,棺椁位置便可得知。
风水罗盘
还别说,中国古代墓葬的选址还真和风水、八卦有点关系。但其中玄妙,远比这虚构出的“寻龙诀”复杂多了。
《地理新书》是北宋唯一官修的阴阳术书,保存至今。其中对于墓葬选址,主要的理论是“五音姓利说”与“昭穆(贯鱼)葬法”。这套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墓葬选址的呢?我们尽量给大家一个简明的解释:
所谓“五音姓利说”,就是将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阴阳的金、木、水、火、土,由此在阴阳地理上便可找到与姓氏相应的宅(冢)地之位向与时日。譬如说北宋的皇帝姓“赵”,属“角”音,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最吉利的墓葬选址便如图:
“角”音吉利葬地
“昭穆(贯鱼)葬法”解决的是如何体现宗族内部各成员的长幼辈分、亲疏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祖庙的排位、祖坟的葬地等应该怎么安排。
“昭穆”语出《周礼·冢人》——“先王葬地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它提出了一种被后世称为“昭穆制度”的宗法次序管理概念。在《地理新书》中,昭穆制度被形象地展示为了一种类似贯穿的鱼串的形式,如下图,其中术语可大略地理解为:“尊穴”是你的墓,“昭穴”是你儿子的墓,“穆穴”是你孙子的墓,他们以如下“贯鱼”的样子安排。
昭穆葬图
注意,上面这个“昭穆图葬”只是一种相对位置关系,而非南北位置关系,最终的葬地还要把“昭穆葬法”和“五音姓利说”结合起来才能推出,需参见下图:
《地理新书》把地域划分为7*7的方格图,每个音的姓氏在图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最吉、次吉、不吉不凶、次凶和最凶位置,“角”音的最吉、次吉和不吉不凶分别对应图1、2、3中“穴”字的所在。按照“最吉给你,次吉给你儿子,不吉不凶给你孙子”的思路,于是在图4中,南边的“祖穴”就是你的墓,西北的“穴”就是你儿子的墓,东北的“穴”就是你孙子的墓,简化来看就是图5(丙、壬、甲是穴位,1、2、3是祖辈顺序);而这又正好和“昭穆图葬”的要求相合。同理,“商”音姓氏最后推算下来,墓葬选址就如图6。
结合“昭穆葬法”和“五音姓利说”
现实证明,“五音姓利说”与“昭穆(贯鱼)葬法”这套理论是被践行的,北宋皇家的宋陵就基本按照这些理论布局;如有相左之处,大概是陵区的实际情况无法同时满足陵区中众多墓葬的山水、穴位要求,因而只得做了适当变通。
不过问题在于,要知道北宋可是中国历史上格外重视风水堪舆的一个时代,北宋之前之后是否也使用同样甚至类似的墓葬选址理论呢?并不尽然。譬如且不论“五音姓利说”,前述《周礼》所记的“昭穆制度”是否在前朝的现实中被推行?如何推行(与《地理新书》所展现的是否一样)?现存的陵墓又该如何使用这一理论分析、认识?这些都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下的问题。
至于什么“前有照,后有靠”(背山面水)之类的“风水”说法,可能也确实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只是尚未上升至如前述那般高度理论化的层次吧。
宋陵中宋真宗的永定陵
最后解答大家也很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墓葬中到底有没有机关、埋伏?
唐代有一本收录志怪小说的集子叫《酉阳杂俎》,里面写道:“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箭弩、兵士、飞沙、伏火、毒烟、洪水……中国古代各种墓葬机关的传说可谓神乎其神。就连司马迁对秦始皇陵也言之凿凿,“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区骊山—鱼池测线土壤汞含量变化示意图
但除了利用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已确实发现秦始皇陵汞含量异常外(不过秦始皇陵未经发掘,其中具体情况也未可知),中国迄今的考古发现中,如上这些机关还都没有确切的实例。其实仔细想想,排除掉那些伪科学的传说,中国古代也确实未必有那么高的科技,可以设计、制造出既杀死盗墓贼,又不杀死造墓者、不毁坏尸骸与墓葬的机关。
您可能会说,马王堆汉墓不是有“鬼火”?1971年,长沙驻军在马王堆汉墓所在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确实发现了可燃性气体。不过那是因为墓葬密封性好,有机物分解形成了甲烷(就是沼气的主要成分)而已。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不过中国古代的墓主人对于盗墓,也确实不是坐以待毙的。他们的一个常用思路是:把墓封起来。
积石锢铁、储水积沙,这些防盗墓方法确实已在很多中国古墓中发现实例。譬如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的椁室外,就发现了大量垒砌起来的积石,最终墓葬的保存情况也的确很好。
中山王墓椁室北壁(1)、西壁(2)积石及盖顶石落底情况(3)
在河北满城汉墓和广东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一种简易而实用的防盗机关——顶门器。例如南越王墓的这种顶门器:当这种顶门器不与地面平行时,石门是怎么也推不开的;但如果将顶门器转至与地面平行,那么石门就可轻松打开。老祖宗两千年前就有如此智慧;到了清代帝陵,也有类似的顶门石发现。
南越王墓顶门器
不过,在这些“唯物主义”的实例外,还是会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诅咒传说。远的比如埃及法老对金字塔打开者的诅咒,大家很熟悉就不多说了;近在我国这样的传说也是比比皆是,譬如关于我国迄今唯一主动发掘的帝陵——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有各式各样的故事:
说定陵的棺木当年被当地村民捡了走。其中一对老夫妇将棺木打成了自己的棺材,结果棺材完成第二天他们就蹬腿上了西天;还说另外一对夫妻将棺木打成了躺柜,后来他们有5个孩子先后死在了柜边……
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似乎已无法考证,但我们确切可知的是,1956年定陵发掘,当时的考古队长赵其昌可是活到了2010年,至少说明考古工作者并未受到诅咒;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将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骸付之一炬,面对这种最惨无人道的行为,本该是先皇诅咒显灵的时刻,可也并没有任何记录显示发生了“红卫兵惨死”的事情。
定陵发掘现场
其实诅咒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对于盗墓行为的反对;当实际的防盗墓手段不再顶用后,便只得用心理的手段震慑盗墓者。中国自古以来流行的墓门门神(吏)画像、镇墓兽、镇墓俑、镇墓瓶,乃至镇墓符文、咒语,就真的能阻挡盗墓者的脚步,保佑墓主人安宁么?并不能。但正如《寻龙诀》电影中王凯旋所说,“不用看就知道上面写着‘盗墓者死’”,这些方式还是多少可以让盗墓者在进入墓穴前三思的。
对了,“必死”之类的诅咒也是有一些考古学实例发现的,例如1980年在山东济宁就曾发现过一块汉墓墓门压槛石,上面就写有“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
“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压槛石
除了以上这些防盗墓手段,还有两种似乎可以彻底断掉盗墓贼念想的办法——疑冢与薄葬。
可能是回想到自己的盗墓经历,曹操临终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有人分析,汉代厚葬,浪费了大量国力,曹操明白了“埋了也是被偷”的道理,干脆带头薄葬。而最晚到了南宋,关于曹操墓又出现了“七十二疑冢”之说,“漳河上有七十二疑冢,相传云曹操冢也。”不过如今学界比较肯定的曹操墓都已发现,七十二疑冢却还没有确定线索,看来是谬传了。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疑似曹操墓)
但疑冢这种事,还真是有考古发现实例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中发现的吕大临墓,震惊了考古学者:吕大临的真墓上还有两座空墓。
吕大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其著作《考古图》比较系统地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虽然金石学与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不是一个概念,但想必吕大临也听闻过很多古墓被盗的实例,可能促使他把自己的墓葬设计成了如此复杂的“疑冢”结构。但即便如此努力,当考古工作者进入到第三层的真墓中时,发现它也早已被盗掘了。
吕大临墓
至少从春秋战国起,历史上便出现了盗墓的记载;也不止曹操,项羽、赤眉军、董卓、五代时大盗唐代帝陵的温韬、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的皇帝刘豫及其“淘沙官”等等,都有盛传至今的盗墓劣迹。战乱的年代无人管束,盗墓猖獗;和平的年代权贵横行,汉代甚至出现了诸侯王刘去在其封国内以盗墓为淫乐的现象。中国上下古史,确实不啻为一部“绵延不断”的盗墓史。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推荐各位参阅人大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王子今先生是秦汉史的名家,他的此作史料扎实,态度严谨,若想真正了解盗墓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实情与贻害,相信此书绝对会比《鬼吹灯》、《盗墓笔记》更引人入胜。
《中国盗墓史》
盗墓的动机可能是各异的,除了物利、怨仇外,还有破势、寻亲、迷信等等。但无论如何,自古以来舆论、传说、礼制、法律都对盗墓十分不耻,譬如民谚中的四大缺德就包括“挖绝户坟”一项。但即便如此,中国历史上仍每每有亡命之徒铤而走险,留下罄竹难书的斑斑劣迹。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连清朝皇帝的帝陵清东陵都未幸免。1928年,军阀孙殿英使用炸药炸开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盗走30多车文物,现在清东陵中还能看到孙殿英炸开的大洞。盗墓事发后,孙殿英又频频给国民党高官赠送盗掘品以“平事”。原国民党中将文强回忆,孙殿英将慈禧口中的一颗据说能发光的“夜明珠”,就赠送给了宋美龄。
等等,这段中国文物的伤心史,不是也被编进了电影《寻龙诀》?还记得文物贩子大金牙,在美国兜售老佛爷的夜明珠么?
“东陵大盗”孙殿英
而最令人难过的是,中国现实中的盗墓到今天仍屡禁不绝。就在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可能又有一座古墓惨遭盗墓贼的破坏,又有一件文物已从国内被盗墓贼贩卖到了海外。也许文学影视中的盗墓是一场“浪漫的游戏”,但是现实世界中的盗墓却是一场“残酷的浩劫”。
所以,还是李易峰饰演的吴邪老师说得振聋发聩,真正体现了盗墓者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觉悟:
网剧《盗墓笔记》
这才是“正宗的摸金范儿”啊!
作者/奚牧凉 公众号/挖啥呢(ID:washane)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