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下霸唱所著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而成的《寻龙诀》电影于近期上映,口碑甚好。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近两年大热,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和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均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谈论“盗墓”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墓葬文化
古代以来,中国一直有厚葬的习俗文化。《墨子·节葬》记载:“王公大人之丧者……葬埋必厚,衣袅必多。文饰必繁,丘陇必巨。”随葬品之丰厚,引得众盗墓贼蜂拥而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陵墓既寄托了对逝者的哀思,也象征着家族血脉的流传,有着庄严不可冒犯的地位,因此盗墓掘坟的行径历来面临着极其严厉的刑罚。汉代《淮南子·氾论》载:“发墓者诛,窃盗者刑。”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各种盗掘墓葬者,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经打开棺椁的,处以绞刑。甚至是损害陵园墓茔内草木的行为,都要处以徒二年和杖一百刑罚(载于《唐律疏议》)。
墓葬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厚葬之风盛行使得盗墓行为接连不断。盗墓分为官盗和民盗,官盗明目张胆声势浩大,民盗偷偷摸摸但分布广,参与人数众多,虽不被法律允许,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盗墓行为一直暗流涌动,甚至成为某一区域某一特定群体谋生的主要手段,盗墓因此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盗墓小说以神秘久远的古代墓葬为书写对象,盗墓小说并非近代才有。古代“盗墓小说”,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中国小说的发端初期,有大量有关掘墓的故事。如:魏黄初末,吴人发吴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载于《太平御览》)。
当然,并非所有的古文均会对掘墓进行直接描述,否认甚至掩盖掘墓真相的不下其数。如《汉武帝内传》记载: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献,帝甚爱之,故入梓宫中。其后四年,有人于扶风市中买得此二物。帝时左右侍人,有识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因认以告。有司诘之,买者乃商人也,从关外来,宿鄽市。其日,见一人于北车巷中,卖此二物,青布三十匹,钱九万,即售交度,实不知卖箱杖主姓名,事实如此。有司以闻,商人放还,诏以二物付太庙。
现代的盗墓小说出现于网络文学,一经推出便被多数网友所追捧,其中更有几部堪称经典的盗墓小说,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以及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
《盗墓笔记》
《盗墓笔记》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堪称盗墓小说领域的经典之作,获得百万读者狂热追捧。南派三叔也凭此作名满天下,跻身中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行列。
《盗墓笔记》的主要内容是讲一群盗墓贼(老九门)挖到了一部战国帛书的残篇,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他们几乎全部身亡。50年后,其中老九门吴家“长沙狗王”的孙子吴邪在爷爷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吴邪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张起灵、胖子、潘子等)前去寻宝,他们在倒斗(盗墓)中遇到了一系列诡异事件。
《盗墓笔记》以“倒斗”为主线,其中穿插多重悬疑线索:老九门历史、张起灵过往、裘德考国外科考队伍、吴邪三叔吴三省的真实身份等。南派三叔在行文中挖下了多重“坑”,在后续的连载中一一填坑,或完整或有遗憾。跌宕惊险的情节设计加上悬疑惊悚的倒斗奇遇,吊足了读者胃口,令其“拍案惊奇”。
除了小说情节的出色架构,《盗墓笔记》汇集了各种学科知识,如风水学、历史学、建筑学、古董知识等。
2018年,是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给出的“十年之约”,吴邪一行人去长白山,最终结局如何?2018年7月13日,南派三叔贴出了《盗墓笔记》的最后一章。在结局中,吴邪、胖子不负十年之约,前往长白山接张起灵回家。无多赘述。
南派三叔发表文章称:“我33岁了,处女作写了十年,也真是不依不饶,原谅我最后的空白,最后的情绪都在里面,但我已经是最后一米外的枯骨。”
“一种很莫名的想法,觉得只要再多写几句,就不会有一丝如鲠在喉的情绪,在最后一句后的空白出现,而我,却需要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一部电影在最后字幕音乐起的瞬间,忽然黑屏断电。没有必要等待电力恢复,但却无法起身离开。不,其实是我写不动了。在最后一章,这么多年走下来,无数的修辞格,无数的灵感,我知道所有的技巧,可以在结尾催人泪下,意犹未尽。但是我写不动了,你可以看到我力竭于最后一句好久不见,真正的力竭。后面千言万语,手指犹如千钧之重,再也敲打不动。”
《鬼吹灯》
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所著《鬼吹灯》,于2006年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是一部糅合了现实和虚构、盗墓和探险的盗墓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摸金校尉”(盗墓者)的一系列的诡异离奇故事。在此盗墓小说中,作者首创历史上四大盗墓门派——摸金、卸岭、发丘、搬山,其中摸金是技术含量最高,规矩最多的门派。“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摸金派的不传之秘,意为进入古墓之中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才能开棺,如果蜡烛熄灭,须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这是祖师爷所定的一条活人与死人的契约,千年传承,不得破。有谚为证: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蜡,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水银癍,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绝非单纯的盗墓小说,也绝不是恐怖灵异和老掉牙的推理悬疑小说。古墓只是故事中探险的凭借,本书所讲述的,是一系列利用中国传统手艺和理论来进行的冒险旅程。
《鬼吹灯》全套八卷故事,每一卷的核心元素与题材都不相同,想表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相比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文笔相对更为细腻,对人设的语言控制力更为自如。就内容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者各有千秋,但均为盗墓小说之中的经典之作。
《鬼吹灯》流行之后,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物:有声读物、改编游戏、改编漫画等。近期上映的《鬼吹灯之寻龙诀》即是根据《鬼吹灯》后四部改编而成。
《盗墓笔记》季播剧
“把文物上交给国家”。该流行语句源自于《盗墓笔记》季播剧。
2018年6月12日,《盗墓笔记》第一季在网络首播,共分12集。《盗墓笔记》季播剧基本保留了原著里的主要环节和人物关系,但为了符合收看习惯,网剧的结构采用了一定的倒叙手法,从原著中主角吴邪的某一段生活经历展开。
因《盗墓笔记》在读者中热度甚高,由《盗墓笔记》改编而成的影视更是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然而,在《盗墓笔记》季播剧播出之后,引来读者和稻米(盗墓笔记粉丝称呼)满屏吐槽。槽点集中于多增加的两个人设(High少、陈丞澄)、吴邪和小哥(闷油瓶张起灵)过于CP、剧情太跳逻辑混乱等。
针对此,《盗墓笔记》季播剧的编剧白一骢表示:“当编剧时我只能想着把政审过掉让戏存活下来,现在回到读者和稻米的身份上,我也想把编剧上交给国家。”对于High少人设的增加,白一骢如是解释:“在和小哥、胖子结伴而行之前,吴邪有太多的心理活动……所以就找一个人来帮他说话。”
《鬼吹灯之九层妖塔》
影片改编自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主要讲述探险队成员胡八一和Shirley杨深入昆仑山腹地,在神秘组织749局的介入下,揭开了一段人类与鬼族时隔千年的秘密史。
《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上映后,影评一直走低,目前豆瓣影评得分4.4分。
抛开与原著的对比,单从影视视角来看,《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确实存在较多槽点:影片前后逻辑不搭,剧情推进略为突兀;人设多废话,台词设计和场景设计偏离主题;3D特效作用不大等。
任何一部经典小说作品被改编为影视都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因原著深入人心,对其偏离抑或过度解读都会引起忠粉儿的反感。如何把握住原著的“灵魂”则至关重要。
《鬼吹灯之寻龙诀》
如果说《鬼吹灯之九层妖塔》让人大感失望,《鬼吹灯之寻龙诀》则是惊喜之作。
《鬼吹灯之寻龙诀》根据天下霸唱所著盗墓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成。早在国内院线上映之前,2018年5月13日,应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办方的官方正式邀请,《鬼吹灯之寻龙诀》剧组主创集体亮相戛纳红毯。
对于书迷而言,人设和人物关系编排贴合原著,而且在影视末尾和小说最后一部在内容上具有衔接点,剪辑逻辑清晰;对于未读过书的观众,《鬼吹灯之寻龙诀》呈现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纵观影视,《鬼吹灯之寻龙诀》笑点多而得当,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看电影》评价其:“《寻龙诀》套用探险故事的外壳,内里却置入了庞大的冥界体系,落实到场景上来,就是一种充满了玄幻感和宗教气息的东方式地狱。该体系的建立融合了两个方面。首先,场景一定要有视觉支点,而这个支点的灵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其次,所有场景要有时间线串联,给片中三处墓穴的出现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时间线远至辽代,近至现代,一重缠是一重关。”
盗墓小说流行,推动相关的IP影视制作热度增高,而在中国上映的众多影视剧之中,《鬼吹灯之寻龙诀》算是口碑上乘之作。
盗墓VS考古
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外皆有不少,好莱坞有著名的《木乃伊》系列、斯皮尔伯格《夺宝奇兵》三部曲、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古墓丽影》系列;中国银幕上早期有根据历史盗墓事件改编的《夜盗珍妃墓》、《东陵大盗》,后有《神话》、《刺陵》、《天脉传奇》等古墓探险寻宝等电影。
北大考古系教授孙华认为,“现在流行的盗墓小说,描写了古墓中各种反盗墓措施,其中奇诡的机关,猎奇色彩浓厚,而如果把这些盗墓者,或者其支持者、出资者的行为渲染成为有胆识的英雄,当作正面的鼓励,就有误导之嫌”,“盗墓不是为了探险,是利益驱动下罔顾法律、道德的犯罪,因此,在目前我们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如果有美化盗墓、教唆犯罪的地方,就不是好的引导,与国家要打击这类行为的法律是冲突的”。
文艺作品“盗墓”热潮兴起,然而盗墓和考古大有不同。考古重视的是文化,所以在文物出土后会进行小心的保护;而盗墓是以财富为中心的,由于盗墓者时间有限,技术有限,又做贼心虚,盗掘的时候很有可能造成恶意破坏。
也正因如此,有关“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均回避了对其“鬼”、“盗”的强化,而是将其塑造为考古(“把文物上交给国家”)抑或探险的悬疑动作片(电影导演编剧对《寻龙诀》片名做了改动,在改编过程中规避了“鬼”的内容。)
“人们看到的东西,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脑子决定的。”
编辑/王牧 文/赵秦
图片来自于网络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