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广慈:“我本身是个比较贪婪的人”

来源: 2020-09-27 11:18

在雕塑领域才华横溢的瞿广慈,转型之后也常常被人称赞为商业奇才,他自我的解读是这不仅需要对商业得敏感与天赋,更重要得是一种物欲得驱动。

上午十一点,北京银泰中心负一楼的一间艺术品商店准时开店,再过一会儿,写字楼的人散落到各个地方进食用餐,时不时有人进店里小逛一圈儿,也有和店员感慨:“啊,我见过你们店里的这个东西。”

店的主人、国内知名雕塑家瞿广慈这时正一屁股坐在对面的星巴克,语速极快地和员工交代了几件事,几乎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他会出现在这里。

一家稀奇的店

这家店面虽然只有五六十平米,光是在装修上就投资了好几十万,瞿广慈甚至买了一张十五万的沙发,搭配专门从香港运过来的九万港币的桌子。

这是瞿广慈和夫人向京在2010年成立的品牌“稀奇”(X+Q),X是夫人向京姓氏的拼音,Q当然就是瞿广慈自己的名字,“X+Q”也是夫妇二人共有的雕塑工作室的名字。

这对在艺术圈广为称道的伉俪相识相知于中央美院,瞿广慈早在大学时代就成为全国美展最高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而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向京也拥有着“天生的艺术家”的赞誉,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创作上,他们都是彼此最好的伴侣和镜子。2007年,彻底从体制里离开的二人成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他们开始了一项共同的事业,又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创作节奏。

2010年,瞿广慈带着自己10年来较具代表性的47件作品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飞天使者》回顾展,瞿广慈觉得香港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普通人不一定对艺术那么感兴趣,所以他做了比较“好玩”的天使,准备卖卖看。当时的他还没有艺术衍生品这个概念,没想到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半年就卖了七八十万,于是二人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开始经营叫做“稀奇”的店,似乎带着一点浪漫主义的心态,他们售卖能够让人看到幸福的“天使”。

他们做了一个叫“我看到了幸福”的女孩,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女孩子,穿天空蓝衣服,嘴角上扬,2011年邓超孙俪大婚,导演冯小刚送上的正是这份礼物,这件事的发酵力度很大,“稀奇”超乎想象地在普通人群中走俏。

2012年,“稀奇”正式入驻世界著名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3年“稀奇”被BBC评为2013年度最佳艺术风格礼物,2018年,“稀奇”首次参加MAISON & OBJET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

在M&O,“稀奇”被安排在重要的七号馆第一排的展位,七号馆有设计潮牌&Tradition,日本国宝级陶瓷混合体Arita,椅子大户Normann Copenhagen,和法国艺术品牌Ibride,瞿广慈“气定神闲”,他知道大家一定不会错过“稀奇”。

果然,“首饰拿出来一分钟就有人买了”,在M&O平台的抛头露面,不仅是品牌获得的一种肯定,更为“稀奇”带来了超过之前四年总和的海外商机。

“家居饰品中的爱马仕”

既是礼品,也是艺术品的“稀奇”诞生至今,已经渐渐从瞿广慈向京夫妇共同孕育的作品向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层面发展。

2012年,“稀奇”同捷豹合作,专门为XJ London限量版设计了内饰以及徽标;招牌的天使元素被印在英国老牌箱包Globe Trotter的箱子上,意大利著名的家具品牌Natuzzi也印有“稀奇”的图案,“稀奇”还给伊莱克斯冰箱做过外部的设计,向京跟明星孙俪、那英和赵薇等合作了很多有口皆碑的作品,以“稀奇”为契机,二人不知不觉完成了从艺术领域到时尚和商业的跨界。

而这些光彩之下,“稀奇”这个品牌本身到底是什么呢?瞿广慈经常打一个比方:“你们家的小狗小猫,你能指望它将来读大学给你养老么?它整天很淘,你还得管它生病,然后呢,你就发现,你依然需要它。”

“追其缘由,就说他的功能是安抚情感上的需要,安抚你的心灵。”

瞿广慈觉得“稀奇”的第一步是做好一件艺术品,其次是把握住“礼物”的概念,礼物是情感的集合体。他想带着轻奢的理念,去启示那些即使收入还没有很富余,却对艺术品有需求的人,去追求自己的审美与生活品牌,而在未来这些人最终也将跟品牌本身一起写就历史。

位于北京银泰的这家店,因为商场经营战略等原因,维持起来颇费了一些力气,但是瞿广慈坚持不撤掉这家门店,这也是他留意欧洲的一些奢侈品牌之后得到的感悟,他想把店一直放在那个位置,直到很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家店依然还在,这也是品牌与情感的一种链接。

今年年初,瞿广慈对 “稀奇”的定位进行了调整,“稀奇”会在今后从艺术礼物进一步上升为家居空间关系中的重要配饰或者说家具关系中的局部中心,瞿广慈试着与设计师梁建国和琚宾设计的空间合作,同一件“稀奇”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空间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你买了它,它会越来越像你生活的一部分,另外一个人买了它,会像他生活的一部分,它融入一个环境后就会变成那个样子,变成另外一种气质,进入另一个环境,又会变成另一种气质。一个好的艺术品就是这样的。”

“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家居配饰中的爱马仕。”瞿广慈阐释自己在品牌经营上的理念,“我估计我这辈子可能永远做不到这样子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朝着那个方向去做。”

事实上,“稀奇”的这几年并没有让他们赚到很多钱,瞿广慈和向京苦心经营这个牌子,养着40几个人,勉强维持收支的平衡。

但“稀奇”的品牌价值也已经逐渐在商业利润之外浮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相信这品牌能卖一个亿。那你说它是挣了还是亏了呢?”

物欲催生的商业成功

在雕塑领域才华横溢的瞿广慈,转型之后也常常被人称赞为商业奇才,瞿广慈觉得对商业的敏感需要天赋和善于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物欲很强,“我本身是个比较贪婪的人。”

物欲比较强的人会容易成为一个买家,瞿广慈曾经出于冲动,在香港花20多万港币买衣服,买到手之后又都不穿,他先后买过十几部车,十几套房子,也买了许多昂贵的艺术品。到了年纪渐长,物欲渐渐降低之后,他开始思考:买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打动我?

这就是“稀奇”之所以想被他做成一种感情承载的原因。同时,品质也是一件东西能否打动人的关键,瞿广慈聊起前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造假事件,表示不偷偷摸摸去自己的经营的东西上做文章,是他的底线。

“如果有人在大街上说‘啊这个是纯金的’,你怎么知道一定是纯金的呢,这个人消失了,他不需要为自己的荣誉来担保。而我们必须要为我们过去五年所做的所有事情来担保,就是所谓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向京和瞿广慈夫妇并不是从“稀奇”才开始涉足商业的,早在2010年之前,他们的雕塑作品在中国市场已经非常成功,2007年一年之间,夫妇二人在国内的拍卖总成交数额比其他雕塑家的总和还要多。

瞿广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商业与艺术这件事看得很透, 2009年,他在VISION的采访中说,“商业是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方向。过去成功的艺术家大凡都很懂政治,现在成功的艺术家都很懂商业,这其实是种进步。”

如今的瞿广慈把自己的路走得很清醒,他觉得艺术产品能够卖得好,也是其自身生命力的一种表达,至于别人说他是艺术家还是商人,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要涉商,就要“懂得商业是怎么回事,不违背商业的准则”,他知道“稀奇”与其他一切以艺术为根本的跨界和发展背负着不能被颠覆的东西。

“我们夫妻俩的艺术家名誉,我们过去做了几十年的艺术品,在业界的地位,被媒体的推崇,所有的一切东西。”

人都会有“很作”的时候

经营“稀奇”的同时,瞿广慈个人的创作也一直没有停歇过,在2007年离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之后,瞿广慈就比以往更加高产,2007至2014年期间,他频繁出现在国内外的艺术联展上,且一共举办了9个雕塑个展。

瞿广慈早期的作品中多带有政治符码下的黑色幽默,“小胖人”系列就是他擅长的后政治化表现手法的标志性作品,2014年,他举办了《终北国》个展,在不饥不饱,无思无想的“终北国”中,“小胖人”似乎找到了理想的归处,这是瞿广慈20多年对艺术的思考的呈现,却不是他艺术的全貌,从1993年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崭露头角,到2014年为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完美收官的“终北国,”瞿广慈的作品里可以读到几代人的成长记忆与历史重负。

这些作品的背后可以窥见瞿广慈作为个体对世界的思考,当然还有他在背负着多重身份之后作为创作者的高效与高产。

刚开始上大学时,每每花费一个上午进行创作,瞿广慈只有在最后的半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毕业后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瞿广慈特别忙,总是有开不完的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一有空从会议室回到工作室,他就开始拼命创作,把自己锻炼得一下子就能进入创作的状态。

眼前面临更多的事情之后,如果有创作的欲望,瞿广慈会在灵感冒出来的一瞬间马上落实,然后迅速放下,去完成其他的事情。

也有一些忙完所有的事情回到家,特别累又特别烦的时候,他会做一会儿雕塑,慢慢地从焦躁的外界中抽离,静下心来。“做创作就变成我一个比较放松的、和外界分开隔离的一件事。”

名利双收的瞿广慈其实并不明白到底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年轻的时候在想,如果给我一个很大的工作室,有助手帮你整天钉框子你随便画,那要是这样的话,我早就成为厉害的艺术家了。其实不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现成的条件给你,人的需求又这么复杂,当你可以安定的时候你又开始作,找一个不安定的事。”

“你很作的时候,所有人都想要和你合作,所有人都希望你出现,所有的奖要你去拿,之后你就想,这个也不想,那个也不想,什么都不想,只想回到工作室呆着。”

当然,理智会提醒他停止这种“很作”的状态。

“因为今天不是我一个人在创作,做完东西我放在那儿,(今天)做完东西我要卖出去,公司有将近四十人等着吃饭,这是我身上的一个重担,所以我这艘船,我作为船长来说,我是绝对不能让他偏离的,我哪怕走得慢一点也不怕,但是不能让他偏离,一旦偏离的话就离目标越来越远,哪怕加速走。”

所以有时候,瞿广慈会专门去拜访某个人,倾听他的表达,去丰富自己,反思自己的为人,自己的创作,“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到达一个怎样的程度”。

说到这里,他又有些跳跃地把话题回到谈商业时讲到的品质与良心,感叹不论是做食品、记者写文章还是做雕塑都不能名不副实。

“我们做“稀奇”也是这样,做艺术的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肯定不是浪尖上时髦的艺术家,但是我觉得我们一定是口碑最好的艺术家。我们一定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艺术家,这是我‍一定能确认的,因为我们是靠口碑做出来的。

编辑/唐小薇  撰文/afra  摄影/罗力午(loveinlove.cc)、助理摄影/韩骞(loveinlove.cc)

也许你还想看:

生肖表,今年怎能少得了猴子

《寻龙诀》其实是一个与中年危机有关的故事

华少:惊艳全场的娱乐人生

结束版权战,阿里要做音乐人的“淘宝”

如果2016年阿里成功牵手饿了么,Mark的梦想会近一些吗?

可口可乐换掉7年SLOGAN背后的营销“阴谋”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代健康 > 医学聚焦

显示全文